你大概听说过秸秆生产形成产业链,例如赣榆的草帘产业。随着市场的发展,你能想到曾经被用来烧火的材料,也能精细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吗?不妨和记者一起到赣榆区墩尚镇金桥村看一看。看看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徐进朝,是怎样用自己的网络特长找到秸秆产业新出路的。
刚在路边停稳车,记者就看到一个很大的场地,分类堆放着秸秆。有的已经打好了包,有的经过粉碎正在往大车上装,有的看起来还十分柔软,被零散地放在一 边。秸秆分这么细用来做什么?看到有人进到堆放场,一个满头秸秆碎末的青年人迎了出来。这个晒得黝黑、全身草屑的青年人就是进朝秸秆加工专业合作社的负责 人徐进朝。
“这边比较柔软的是稻秸秆,经过粉碎之后将被运往西藏拉萨作为牧草使用。这边打好包的是麦秸秆,将被送往造纸厂。这边已经粉碎好的将被送到电厂发电。”徐进朝一边拍着头上、衣服上的灰尘,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合作社如何细分秸秆。
说到赣榆的草帘,港城不少人都知道。近年来,赣榆草帘远销山东、河南等地,成了当地大棚顶层的“保护膜”。毕业以后,徐进朝选择回家创业,和父亲一起经营草帘厂。但是,近年来,草帘作为大棚覆盖物的用途逐渐被其他材料取代,徐进朝父亲的草帘遇到了销售困难。
为了寻找销售渠道,去年,徐进朝尝试在各个网站上发布了销售信息。没过多久,徐进朝接到了一个来自拉萨的电话。原来,拉萨部分牧民的牧草不够用,这位牧 民便想到用比较新鲜的稻秸秆作为饲料。接到电话后,徐进朝立马带上样品,坐上火车去了拉萨。双方见面后都很满意,签订了五六千吨稻秸秆饲料的协议。
“只要你稻秸秆够多,可以多送些过来!”对方说。合作一年之后,徐进朝的坦诚和稻秸秆饲料的品质赢得了这位牧民的信任,对方希望他可以多制造一些饲料。“今年我希望能销售一万吨的稻秸秆饲料过去。”徐进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