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肉牛养殖发展前景怎么样?在2015年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发展趋势呈什么状态?
2004年,我国各类牛的总存栏量为1.084亿头,其中水牛2276万头,占21%,牦牛205万头,占1.9%,良种和改良奶牛1000万头,占9.2%,剩余7359万头,占67.9%,系地方良种黄牛和一部分肉改杂种牛。当年牛肉总产532.0万吨,人均占有量4.09千克,牛肉在整个肉类中的比例为8.5%,极大低于猪肉的平均占有量和猪肉在肉类中所占的比例。每头屠宰牛的平均胴体重约为136千克,每头存栏牛平均产肉49千克。 2004年,我国出口牛肉3.920万吨,占当年牛肉总产量的0.74%,占世界牛肉总出口量的0.52%。进口牛肉9.854万吨,占当年牛肉产量的1.85%,人均进口牛肉数量仅为0.08千克。
我国肉牛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肉牛业的发展速度很快。
特别自90年代实施秸秆养牛的方针以后,肉牛业的发展更如雨后春笋。我国牛肉的总产量已从80年代的第4位跃居第3位。1985年全国牛肉产量只有46.7万吨,占当年肉类总产量的2.7%,人均占有牛肉只有0.53千克。但到了90年代后期,牛肉总产量突破500万吨,1998年达到505.4万吨,比1985年增加11倍。人均占有量超过4千克,比1985年增加了7.5倍。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肉牛的发展速度放缓了,而肉牛的存栏数有减少的趋势。如2004年比1998年牛肉总产量只增加了26.6万吨,年平均增加4.4万吨,年均增长率仅为0.9%左右。而2004年牛的存栏数也比1998年减少了1858万头。每年平均减少约310万头。
2. 我国尚无专门化的肉牛品种。
目前生产牛肉多用地方良种黄牛,或其和国外引进的肉牛品种(如安格斯、夏洛来、利木赞、南德温、西门塔尔和皮埃蒙特等)进行杂交以后所生的杂种牛。
3. 除少数牧区以外,我国肉牛的主要生产方式为“秸秆+精料”。
例如,中原肉牛带的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省都是发展秸秆养牛业,对架子牛和老残牛进行短期肥育。而高档的小牛肉和犊牛肉由于市场和饲养方式的限制,至今没有发展起来。至于“可持续肉牛生产技术”,至今还没有进入议事日程。
4. 由于受国民生活习惯及购买力的限制,我国牛肉的市场售价一直不到位(即,1斤牛肉=2斤猪肉=4斤鸡肉),饲养肉牛的比较经济效益一直偏低。
5. 我国牛肉的对外贸易量,畜牧业焦点:发展肉牛养殖业让农户路子越来越宽,特别是出口量特别小,而且近年来还有下降趋势。这与进口国所设置的“技术壁垒”有关,但也提醒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或“绿色”食品的标准和要求,规范我国肉牛养殖,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卫生和健康,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6. “农工综合体”、“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及“贸工农”相结合的肉牛发展途径已在我国初步形成,有待继续完善和发展。(吴江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