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伯胚胎生物技术中心欢迎您!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概况 新闻公告 产品中心 国际贸易 技术服务 科技研发 生产基地 资讯信息 下载专区
站内搜素:
农科院奶牛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观摩会举行

 2017年10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奶牛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现场观摩会在银川举行,宁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王和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宁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刘长青,宁夏农牧厅厅长王文宇,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刘亚清,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农业部畜牧业司奶业处副处长邓兴照,宁夏农林科学院院长周东宁,宁夏农牧厅首席兽医师罗晓瑜,全国畜牧总站饲料行业指导处处长刘海良以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宁夏农牧厅、宁夏大学、宁夏奶业协会、中地牧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青岛市畜牧兽医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媒体记者近60人参加了观摩会。

从2015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了“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2年的实施,2017年整合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奶牛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内9个研究所14个创新团队、及院外8家科研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多家企业等参与项目的研究、技术集成、示范推广。项目的主推技术是针对奶业目前的问题,比如效率低,奶牛健康和牛奶质量等问题,从饲料营养、繁育管理、疾病防控、质量安全四个大方面凝练主推的相应技术,再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形成集成的奶牛健康养殖示范模式,在不同的奶牛优势区域(华北,东北、西北)进行核心技术集成,形成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整个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奶牛示范场奶牛年平均单产提高300kg,饲料转化率提高3,年繁殖率提高8,节约成本5,乳蛋白和乳脂率分别达到3.8和3.3以上,牛奶体细胞数低于10万/mL,细菌总数低于2万/mL。在西北地区的实施单位是贺兰中地牧场,总占地5500亩,目前存栏19748头,年单产达到10.5吨。

中地牧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中地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以奶牛养殖、繁育、优质原料奶生产及种畜进出口为主营业务的现代化农牧企业,公司在全国7个省市建立了8座牧场,目前奶牛存栏61000多头,生产鲜奶31万吨,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原料奶生产基地。在种养结合方面,公司流转牧场周边农民土地6万余亩,用于种植优质苜蓿草、燕麦草、玉米青贮等。整个集团公司会给每一个牧场配备1~2万亩地,用于种养结合、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生态循环。目前公司雇佣的当地农民工1100多人,每年员工工资支出超过1亿元,对当地农民和农村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宁夏农牧厅党组对宁夏畜牧工作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合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院地合作。中国农业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宁夏畜牧工作站共同主办了国际奶牛新技术大会暨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培训会、奶牛提质增效中地牧场示范基地揭牌、中地(宁夏)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中心揭牌、全国粮改饲试点工作推进会等一些列的活动为项目的推进和宁夏地区的奶牛养殖提质增效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提质增效项目2015年在中地乳业开始实施,中地乳业是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大型奶牛养殖企业的标杆企业。在节本增效方面,宁夏畜牧厅高度重视院地合作,每年投资600多万,在宁夏地区又打造了147个节本增效示范点,占宁夏规模牧场的64.3。其中30个核心示范牧场年单产达到9.4 吨。项目一直支持进行DHI生产性能测定,根据测定的结果进行科学的管理,贺兰中地生态牧场已参加了生产性能测定。节本增效项目在优质粗饲料供应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规模养殖系统、经济效益方面都有很好地实施成效。

奶牛粗饲料在奶牛生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奶牛的健康和牛奶的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优质粗饲料的需求巨大。但国产优质粗饲料明显不足,每年都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粗饲料。“优质青贮饲料高效生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全株玉米青贮、苜蓿青贮收贮调制技术(适时刈割、青贮添加剂应用、装填、压实和密封等)、青贮饲料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质量评价与安全检测)和青贮饲料高效饲用技术(提高利用效率)。两年来,围绕这个问题,项目组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优质粗饲料,尤其是优质青贮饲料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第二,构建了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青贮的评价标准;第三,集成构建了优质粗饲料的高效生产和高效利用的技术方案。在中地贺兰生态牧场,玉米青贮和苜蓿青贮质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应用了TMR饲喂技术后,饲料转化效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苜蓿青贮干物质含量达到40以上,粗蛋白19以上,用苜蓿青贮+苜蓿干草饲喂奶牛,奶牛头均提高日产量2公斤以上。

2015年贺兰县获批成为国家“粮改饲”试点县之一,以全株玉米青贮收贮为重点,切实加快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推进粮食作物种植的方向转变。在“粮改饲”政策驱动下,全县全株玉米等青贮饲料在奶牛场应用率达到100。贺兰县应用项目推广的苜蓿半干青贮,每天每头牛增加牛奶产量2公斤,通过技术推广,每公斤奶总成本降低3分钱。全县平均奶牛年单产达到8.3吨。规模化率达到了90以上。

优质原料奶生产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全混合日粮精准配置技术、营养代谢和调控技术、饲料原料管控技术、规范饲养生产管理技术,应用技术使饲料转化率提高3,提高牛群质量与原料奶品质,乳脂率达到3.9、乳蛋白3.31,体细胞数小于10万/ml,细菌总数低于2万/ml。规模化牧场高效繁殖技术主要包括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发情监控技术、早孕诊断技术。这项技术将泌乳牛平均胎次达到2.2 胎,胎间距达到400天以内,减少了繁殖疾病发病率,奶牛利用年限延长1年。

云管理平台包括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繁殖管理系统、牛群信息管理系统、奶厅管理系统,实现精准饲喂、繁殖、生产性能等信息集成和互联网实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奶牛场粪污循环利用与种养一体化模式是通过固液分离技术集成应用,将所得的固体作为有机肥料,液体部分用于循环利用后用于冲洗牛舍等,不能利用的废水发酵后作为液体有机肥还田,促进示范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在中地牧场的现场观摩活动结束后,与会领导和专家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李金祥副院长主持。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奶牛提质增效项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12个面向农业生产需求的重要的科技创新的活动之一,奶牛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已经到了可以通过科技来推动,来引领解决的历史阶段。这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宁夏在奶业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第一,奶业纳入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特色产业规划;第二,好奶要有好的饲料,在宁夏种好草和“粮改饲”都创造了良好的经验;第三,宁夏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超过了95,奶牛养殖水平高。在宁夏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的启示有三点: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作用;第二,科技集成示范的作用的发挥,科研部门支撑;第三,企业的主体作用的充分的发挥。此外,他还指出农业绿色集成示范推广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农业部部领导也提出了要求,农业各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所以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不断提升项目的水平。他对奶牛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第二,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力度。在宁夏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领先的奶业发展的技术模式,推动奶业发展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要做到上游有创新,下游有集成,围绕生产的需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明年技术集成要特别注重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产前产后的技术,大力引进国际上好的技术和设备,吸收、消化、创新,在产业经济上下功夫,打造奶业合理的产业链;第三,争取政府的指导和支持,加大推广示范力度。点上集成示范主要是为了面上推广,进一步把宁夏集成推广的机制做到位,在全国进行推广。第四,对项目进行严格的科学的考核评价,示范规模技术集成的情况、增产增效的情况、技术培训的情况、院内外协作的情况都要作为考核的具体指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王和山副主席在会上致辞,在致辞中,他首先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对本次观摩会的召开和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之后对宁夏和宁夏农业发展情况作了介绍。他指出,奶产业是宁夏的优势产业,近几年发挥区域优势,加快优质奶牛、牛奶和乳制品、优质牧草基地的建设,着力提升适当的竞争、科技的创新、可持续发展三大能力,奶业现代化的建设也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新景象。截止去年,全区奶牛存栏近60万,规模化养殖达到90以上,年单产达到7400公斤,居全国第四位。人均牛奶占有量300公斤左右,居全国第二,牛奶的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欧盟的标准。在农业部生鲜乳质量安全抽检连续7年合格率达到100,成为全国奶业优势产区和优质高端的原料奶生产基地。他寄希望宁夏的企业家、科研工作者珍惜这次合作项目难得机会,学习先进经验,积极探讨转型升级之路,加快推动我区奶业现代化步伐,助推宁夏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就“2017年奶牛绿色提质增效项目总体实施情况”作了汇报,他指出,近几年随着奶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奶牛养殖规模化达到53左右,但是单产和饲料转化率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养殖环境问题突出,效益不断下滑。针对这些问题,从2015年开始,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实施了“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经过2年的实施,2017年整合启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奶牛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项目为国家产业技术落地作了支撑。项目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技术需求,通过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奶牛提质增效技术模式3套,技术规范5套,提高奶牛单产、饲料转化率和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并带动奶牛生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国奶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内9个研究所14个创新团队、及院外8家科研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多家企业等参与项目的研究、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目前,项目涉及7个省区,3个优势区的核心示范点,示范奶牛场12家,核心示范场3家,示范推广奶牛总量5万头。2年的项目的发展已取得了成效:1、构建了一个规模化牧场种养一体化的生态模式;2、形成科研院所、企业和有关机构的大协同;3、搭建了一个提质增效的技术服务平台。

宁夏农牧厅首席兽医师罗晓瑜的发言表示,宁夏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奶产业全面创新,不断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其他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方式逐步由技术交流向加强项目合作,建立创新平台转移,合作领域涵盖了奶牛、肉牛的精准饲喂,高效繁育,良种培育,精深加工等技术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以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院地合作,深化协同创新,坚持在养殖规模化、奶牛良种化、饲草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化、产品品牌化上下功夫。

中国奶业协会代秘书长刘亚清的发言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感受和两点建议:感受——第一点,奶牛提质增效抓关键、重实践,是集成创新和示范创新的典范;第二点,奶牛提质增效项目有广度、有高度。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和示范;二是要进一步宣传和展示。

全国畜牧总站饲料行业处处长刘海良的发言对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在积极参加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农业部重大工作“粮改饲”试点等方面的工作作了肯定。并表示未来将在农业部畜牧业司的领导下,与畜牧所进一步深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加快培育畜牧业新动能,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和绿色发展。

农业部畜牧业司奶业处副处长邓兴照发言表示项目经过两年的实施,示范带动效果非常明显,有三个特点:一是力量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内9个研究所14个创新团队、及院外8家科研院所、大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多家企业等参与项目的研究、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二是接地气,主推的11项技术,根据牛场发展实际因地制宜,真正把技术落地到牛场。三是效果明显,示范基地建成,奶牛单产、饲料转化率、利用年限都提高了,构建了奶业绿色发展模式,实现了奶业增产、奶农增收、奶业增效的目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秦玉昌发言表示,牧医所会将与宁夏合作作为典范在全国进行推广,对于提质增效提出了三点体会:第一,提质增效应该全行业共同努力,行业的主管部门、协会、科研院所都应该树立全产业链的意识;第二,要用标准和规范引领提质增效;第三,奶业产业一体化为奶业提质增效提供稳定的环境,提升养殖企业的话语权。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 北京安伯胚胎生物技术中心  |  技术支持:新钥匙建站  |  备案号:京ICP备05004895号-1
服务热线:010-84924137   |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红军营南路天朗园傲城融富中心B座2406室